随着气温逐步回升,我省冰雪消融加速,土壤中炭疽芽孢暴露风险升高。同时,季节转换期间气温波动频繁,易导致畜禽应激反应,机体免疫力下降,双重因素叠加致使炭疽疫情发生风险增大。为了切实做好炭疽防控工作,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我们呼吁广大养殖户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了解炭疽相关知识,做好畜间炭疽防控工作。
一、什么是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人兽共患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二、炭疽流行情况是怎样的?
炭疽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尤其是非洲、亚洲、南美洲和中东的牧区较为常见。我国炭疽疫情主要的流行区域为西北、西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省份。炭疽疫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疫情,夏秋季节高发,干旱、洪涝是主要诱因。牧区和半农牧区仍是主要流行区域,但近年来部分农业区也有零星报告。
三、炭疽是如何传播的?
患病动物和因炭疽而死亡的动物尸体以及污染的土壤、草地、水、饲料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被污染的土壤、水源和场地可形成持久疫源地。
牛、羊等食草动物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常因放牧采食污染炭疽芽孢杆菌的饲草饲料以及饮用污染的水而感染。人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炭疽的动物或其制品感染皮肤型炭疽,或间接接触被炭疽芽孢污染的环境(如土壤、水源、饲料等)而感染,因此,必须严禁对不明死因牲畜扒皮、食肉,这些行为最容易导致感染!人也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炭疽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很少见,但偶尔也会发生。
四、炭疽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本病主要呈急性经过,多以突然死亡、血液呈酱油色不易凝固、尸僵不全、腹部膨胀为特征。天然孔出血多见于羊,牛很少见。
牛:体温升高常达41℃以上,可视黏膜呈暗紫色,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呈慢性经过的病牛,在颈、胸前、肩胛、腹下或外阴部常见水肿;皮肤病灶温度增高,坚硬,有压痛,也可发生坏死,有时形成溃疡;颈部水肿常与咽炎和喉头水肿相伴发生,致使呼吸困难加重。急性病例一般经24~36小时后死亡,亚急性病例一般经2~5天后死亡。
马:体温升高,腹下、乳房、肩及咽喉部常见水肿。舌炭疽多见呼吸困难、发绀;肠炭疽腹痛明显。急性病例一般经24~36小时后死亡,有炭疽痈时,病程可达3~8天。
羊:多表现为最急性(猝死)病症,摇摆、磨牙、抽搐,挣扎、突然倒毙,有的可见从天然孔流出带气泡的黑红色血液。病程稍长者也只持续数小时后死亡。
猪:多为局限性变化,呈慢性经过,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在宰后见病变。
五、发现(疑似)炭疽病畜如何应对?
一是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炭疽疑似病畜,特别是放牧中发现不明原因死亡牲畜,严禁私自接触并立即报告当地兽医部门进行处置。严格执行对病死动物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不准抛弃,对死亡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五不准一处理”措施。人员凡接触过病死动物,如果出现炭疽的症状应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加工、随意弃置病死动物和动物产品,由此造成人畜共患传染病传播、流行的,依法从重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是进行现场处置疫情时,严禁在暴露的环境下剖检炭疽病死动物尸体,不要直接将尸体进行消毒深埋处理,严防病原污染环境。三是对炭疽病死动物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时,要将尸体架起来彻底焚烧成灰烬后再对无害化处理点进行彻底消毒。四是科学选择消毒方法,详见《炭疽防治技术规范》规定。
六、炭疽如何防控?
炭疽多为散发疫情,但是炭疽芽孢抵抗力极强,在干燥土壤和污染草原中可存活数十年,一般消毒剂对芽孢的杀灭作用很差,难以清除。科学防控炭疽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宣传、培训,引导行业从业人员规范操作,引导消费者购买和食用检疫合格的动物及动物产品。二是根据疫情动态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重点地区免疫计划,适时开展免疫接种,确保易感家畜处于有效免疫保护状态。免疫接种后的疫苗空瓶严禁随意丢弃,需无害化处理后销毁。三是对新老疫区进行经常性消毒,雨季要重点消毒。养殖户应避免到炭疽畜坟等疫源地周边放牧。四是加强运输、屠宰环节检疫监管,防止染疫或疑似染疫的家畜进入流通环节。五是行业从业人员应做好自身防护,参与疫情处理的人员应采取传染病二级防护措施,穿防护服、戴口罩和手套等。
黑龙江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宣
特别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