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选茬,优化轮作体系
在优化作物结构的基础上,采取轮作模式,尽量不重茬、不迎茬,无法避免重迎茬时,要坚持“种迎不种重、种肥不种瘦、种洼不种岗”的原则,尽量选择黑土层厚的肥地或开发时间短的新荒地以及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块。前茬作物以
玉米、高粱、马铃薯为宜,
花生、向日葵不宜作为
大豆前茬。可通过选择抗病性抗逆性强的品种、进行
种子包衣、适当增加播量、增施有机肥、均衡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减少重茬的不利影响。同时,注意前茬作物的残留药害,前茬施用过含莠去津成分除草剂的地块,要慎种
大豆,避免除草剂药害发生。
二、精细整地,打好播种基础
秋整地起垄地块,在第二年春季土壤化冻3~5厘米时进行顶凌镇压,防止跑墒。秋整地未起垄、已完成秸秆翻埋或深松作业的地块,可在土壤化冻5~7厘米时开展耢地封墒作业,土壤化冻12~15厘米时采用重耙或重耙与旋耕联合作业,再起垄、镇压,达到待播状态。未进行秋整地的地块,对于土壤墒情适宜、达到整地标准的,待土壤化冻15~18厘米时进行深松、旋耕或耙、耢、起垄、镇压连续作业,避免跑墒。
三、精选良种,确保
种子质量
根据本地区积温和市场需求选择国家或省内审定的优质高产、抗逆、广适性强的品种或高油、高蛋白等专用品种,杜绝越区种植。播种前进行
种子精选,剔除病粒、瘪粒、破损粒,确保
种子纯度和净度。根据当地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适宜的种衣剂拌种包衣,避免白籽下地,药剂用量要严格按产品说明书使用,避免发生药害。有条件的地块临近播种时可用
大豆根瘤菌剂拌种,拌后立即播种,或在播种时,用微喷设备将菌液施入种床。
四、适期播种,提高出苗质量
我省一般在土壤8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0℃的前提下,结合土壤墒情灵活掌握播种时间,墒情适宜要抢墒播种,墒情不足要造墒播种或播后补水。依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种植习惯选择垄上双行、小垄密植等模式,有滴灌条件的可采用大垄密植浅埋滴灌技术。墒情较差地块播种时可采取深种浅盖、坐水种或原垄卡种,播后镇压,确保
种子紧贴湿土层。春涝地块应待散墒后再浅播。
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栽培模式,合理确定种植密度。常规栽培的,我省东部地区公顷保苗24万株~26万株,中部地区公顷保苗18万株~23万株,西部地区公顷保苗20万株~24万株。密植栽培的,平均密度增加15%。采用精量播种机播种,确保播种深度一致,下籽均匀,避免漏播和重播。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厘米,土壤墒情较差时可适当深播。
五、科学施肥,促进稳产高产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
大豆需肥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做到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并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料。一般每公顷施
化肥180~270千克,其中氮、磷、钾比例为1∶1.1~1.5∶0.5~0.8。机具配套的区域建议底肥分层侧深施,上层施于种下5~7厘米处,施肥量占底肥量的1/3;下层施于种下10~12厘米处,肥量占底肥量的2/3。切忌种、肥同位,以免烧种。积温较低的冷凉地区,适当降低下层施肥比例。
六、综合管理,防控病虫草害
草害防控:根据当地杂草种类和发生规律确定除草剂种类,兼顾安全高效。一般采用苗前封闭除草和苗后茎叶除草相结合的除草方式。封闭除草一般在播后2天内进行,避免在
大豆拱土期用药,可选用异丙甲草胺、乙草胺、异噁草松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
大豆苗后2~3片三出复叶期,杂草2~5叶期,可选用烯草酮、精吡氟禾草灵、精喹禾灵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禾本科杂草,选用氟磺胺草醚、三氟羧草醚、乙羧氟草醚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阔叶杂草。除草剂施用量和施药时期要严格遵照使用说明,可配合助剂喷施,提高防效。如出现药害时要及时喷施芸苔素内酯等药剂,并补充氨基酸水溶肥、微生物菌肥等叶面肥以加快恢复生长。
病虫害防控: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以及预测预报+对症适时适量用药+科学轮换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提高
农药利用率,减少
农药施用次数,降低
农药使用强度。优先采用农业、生态、生物、物理等非化学防控措施,如采取灯光、色板、性信息素诱杀等物理防治措施,或释放天敌等生物防治措施。苗期病虫害如
大豆根腐病可采用种衣剂包衣、浅播(播深≤5厘米)等措施防治;
大豆孢囊线虫病和地下害虫可采用合理轮作、选择抗病
大豆品种、种衣剂包衣、药剂拌种等综合措施防治。